首         页
炎 黄 珍 品
学 术 发 现
艰 苦 历 程
八缶青白堂
炎 黄 珍 藏
炎 黄 论 坛
给我们留言

购买图书 请扫二维码


再论中华两宝

唐山炎黄轩王开儒

2002 年 10 月 28 日 《大公报》发表笔者《清明上河的图千古奇冤》一文, 揭示国宝一九七三年故宫误删卷首的一头母驴,一九九四年故宫把出城误读作进城,判画尾残缺,接收了《补全卷》,按伪本的脉络在画尾续补了方向相反进城的画面,狗尾续貂,严重亵渎我国宝。揭示我国宝倒叙出城祭扫,是完美的艺术奇迹,而遍藏世界的同名作假临摹真伪造的实质。

2009 年10 月12 日 《大公报》 又 发表笔者《兰亭序的千古奇冤》,揭示清乾隆 至今 奉为第一书的冯承 素摹神龙兰亭 非摹于王羲之原迹,以其元郭天锡、明李廷相、文嘉三跋和宁波天一阁藏明书家 丰坊摹刻的神龙 兰亭 综合考证 : 冯摹 神龙 和丰刻神龙同出 丰坊 一人之手。冯摹本为 其 三十多岁以神龙原帖所摹,字迹软媚,他偷梁换柱以自摹本顶替了 真神龙 帖, 后被 收藏家项子京 冠以冯承素之名, 被 乾隆刻入八柱,取代了 宋至清乾隆 一千多年 尊为第一 的定武 兰亭 ,登上圣坛 ,骗过了明清至今,误传王羲之书风五百年。而丰坊晚年又以神龙 原帖,以纯青 的 笔技摹刻了 丰刻神龙,其字迹险峻远胜冯摹本。并 将丰刻神龙 与定武兰亭同与王羲之行书样板《圣教序》逐字比对 , 定武本仅八个字接近《圣教序》,而 丰刻神龙 竟有四十五字 接近,精神与《圣教序》同出,无可辩驳 的证明 神龙兰亭 就是 当时 唐太宗首肯下王羲之真迹一等的兰亭序。原帖已于1562 年丰坊万卷楼大火中永绝人间,唯此石刻藏在天一阁,丰刻神龙实乃国之重宝。一千多年来是定武冯摹两本相衔掩埋了神龙兰亭,铸成兰亭序的千年冤狱。

此两篇文章先后被新华社、人民日报(海外)、中央电视及全国、港澳台、美日新媒体纷纷刊载,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今经数年辨析《清明上河图》描写清明节已得到共识,澄清了季节之争。画面完整不须续接,包括故宫业已认承。但狗尾续貂的《补全卷》尚未废止。误删的母驴之身,仍未复还原貌,国宝仍开着天窗。冯承素摹兰亭故宫承认是伪作,但对明朝人作伪尚未认可,笼罩我两宝的迷雾尚未彻底扫除,为此,再作以下论述。

•  清明上河图

(一)误删

一九七三年以前国宝首段, 一队扫墓归来的前导是一披斗篷骑公驴的女人(画下方去祭扫的女人披斗篷骑驴,男人赶驴在后),入街口见到老者牵的发情母驴即狂奔扑向那母驴,其女人被掀翻在地(可能有不雅之物,图像早年已被刮,仅留布状物)。所以男人追赶,旁人呐喊救援。那母驴则大张嘴、背耳、弓腰、夹尾拼命挣向那公驴(母驴发情与公驴相遇时特有的体状)。此时前方不远铺下一头有后鞦棍的公驴(后鞦棍是驴驮物独有的套具,骡马皆无)也刨跳嘶叫起来,欲挣断缰绳跑过来充当第三者。如三驴奔到一起那老者和他身前的幼孙将有性命之危。所以老者一手狠拽缰绳,一手忙招小孩避闪。周围人都关注此惊险场面。实乃生花妙笔。

而按故宫博物院七三年负责揭裱此画的副院长 杨伯达 先生称 : “一队扫墓人归来后匆匆返回的轿骑,其前导一马突然发情狂奔,在此惊险关头,一老翁赶忙抽身,欲抱蹒跚学步的幼孙,原在老翁背后木柱之旁残缺一大片,原绢已失,至明末清初揭裱时补绢余画一尖嘴立牛,正在张嘴嘶叫,殊碍原画意境,故一九七三年新裱时揭下。”(附删前图、删后图)

删前图

删后图

 

•  从画意上看, 杨 先生的意思是把公驴判为马,把母驴判为尖嘴立牛,两马发情中间多余的画了一头“尖嘴立牛”,确实殊碍画意。相反,如果把马读成公驴,把“尖嘴立牛”读成发情母驴,则是两异性驴相遇,嘶咬踢跳,人命关天人畜跃出绢素的生花妙笔。显然,因故宫没有读懂画意才“殊碍原画意境”,才以补绢补错了画面为由删下母驴之身,成了读不懂的残画。假如当时读出生花妙笔,即便是补绢也不会删了,因为故宫藏的古画多有补绢。

•  按 杨 先生之意,删下这块小绢是伪的,上边画的母驴之身、瓦房一角、大车和一段土墙自然也都是伪的。可是,故宫删后却又把那瓦房一角和土墙补画在原处,难道这块小小绢面上的笔墨还有真伪之分?

•  从笔墨上看,删下的画面和周围相连的驴头和身子、瓦房的瓦和瓦沟、两个一笔画的车辕的笔墨、技法、气韵是相通的。如是后人所补绝不能相通。正如故宫删后补画的瓦房一角,一看便知是浮在上面的新墨。诚然,大匠当年创作如此恢宏巨制,不可能一挥而就,在画此特写画面时可能有改动,绢面有异,但其笔墨气韵是与全画相通的,绝不是他人所补,而是张择端一人手笔。

•  从绢质上看。经中国纺织科学院在四百倍放大镜下对全画和删下绢的天然片检测:“看不出两张天然片中绢织物形态效果有区别。此外在残片中,位于瓦房上方可看到有一块表面较清晰绢纹,已无附着物,似是刮痕。”证明这删下绢与全画质地相同,并且上面的这片刮痕正是扫墓归来前导早年被刮的那公驴处,即杨伯达先生所称的,“老翁背后木柱之旁残缺一大片”。试想,如果是后世补绢,这块小小的绢面上能带刮痕吗?张择端自己不会刮,此刮痕必是后世所为,反证这块绢就是张择端的原作。(附检测报告)

 

•  文物修复的规矩。绢寿百年,纸寿千年。故宫藏的千年绢画多有断带、补绢,这些都是先人们为保全将要残坏的画面依原迹所补。尽管它们不是原作,但也是文物不可或缺的部分,不论是驴是马是牛,还是树叉子今天绝不允许随意删除,破坏文物的信息。实践就是铁证,正是前人错误地刮除了第一头公驴,造成三缺一,才引起七三年故宫读不懂,进而再删除母驴之身,造成三缺二,使国宝成了读不懂的残画。

•  按明伪本脉络所画的《清院本清明上河图》,画首二百九十厘米处,有一骑乘的公驴竖耳、撅尾、狂奔嘶叫扑向前面的母驴,那母驴则踢跳奔脱,遂将主人掀翻,头朝下栽下来,周围人呐喊救援。前文已述原作首段是骑公驴的人被掀翻在地,母驴拼命趋向公驴。而《清院本》是母驴不配合,踢跳奔脱,骑者被掀翻(附清院本卷首驴图)。

虽具体细节与原作不尽一致,但这一情节与原作删除前的画面如此相近,证明清宫画家们虽未见到原作,但必得到了原作的确切信息,否则绝画不出这罕见的画面来。这就佐证一九七三年以前原作画面是千真万确的。而非“尖嘴立牛”,也非搭草棚的“树叉子”, 正是地道一头发情母驴。

从以上几点证明故宫 是误删了国宝。 应尽快恢复其原貌,并废止《补全卷》,昭告天下。否则将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二),明仇英本《清明上河图》是伪作

此本藏辽宁博物馆,画高 三十点五厘米 ,长 九百八十七厘米 ,绢本,青绿山水(附仇英本局部图)。

这个本子和美国五本、英国四本、法国四本、捷克一本、俄国一本、日本一本、北京故宫四本、台北九本,民间还多有收藏。这些本子不论有张择端名的,还是仇英摹张择端的,还是仇英款的、还是无款的;无论是称何代的,无论是曾呼声很高的美国大都会本,还是台北的《清明易简图》,它们虽非一人手笔,具体景物、长短不一,但其结构、内容都如出一辙:东郊、拱形桥、城内、西郊金明池四部份。不但结构一样,并具体情节如开卷是青山大河,之后唱戏、娶亲的,两辆相连的串车,大桥下行船,桥之后打把式卖艺的,过小桥进东水门,城内学士府第和隔壁的药铺,药铺旁的水井,横街的染坊,西水门外皇家园林金明池等诸多情节都大致相仿。这些本子与原作比较:( 1 )原作是淡设色,它们是青绿色。( 2 )开卷,原作是寒寂的郊野。它们是突兀着数座青山。( 3 )原作的虹桥是木结构,它们是砖石的。( 4 )结构,原作是东郊、虹桥、城楼三部分,双向倒叙,士庶出城祭扫。而这些本子是从东郊单向的四部分画到西郊,中心是人们沿汴河进城赶集过节。然虽与原作画面大相径庭,但它们却都标名《清明上河图》,并多称摹宋张择端。这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大怪事。只能证明这些摹本:( 1 )都没有见过原作。但凡他们看过原作一眼也不致于把淡设色的画摹成青绿色。( 2 )它们不是独立创作。如果它们以清明上河为题独立创作,可能有的情节雷同,但其全画的结构、内容绝不会如出一辙。证明它们都繁衍自一个祖本。( 3 )尽管他们没见过原作,但它们画中的大河、抬轿子的队伍、拱形桥、桥下的船、城楼、官宦府邸、药铺、水井、染坊等主要景物却都有张择端原作的影子。这就证明它们的祖本作者虽没见过张之原作,但却掌握了原作的相关资料,才能演绎出这似是而非的画面来:( 1 )张择端原作明时虽从宫中流出,曾传到吴、越、江南人手中,但这些人都是朝中巨卿,皆住在京城。也就是说:此宝基本上一直辗转在北京城。此祖本作者必有北京的经历。( 2 )有得到张择端原作相关资料的条件和机缘。( 3 )有较高的影响力,能使苏州片们传摹。而在这些本中能满足这三条的只有《青州本清明上河图》,此本藏山东青州博物馆,绢本,画高 二十五厘米 ,长 六百九十五厘米 。是四部分的青绿山水典型的苏州片,画尾有“仇英实父摹张择端笔”,画后有文征明的题跋。奇怪的是此跋是完完全全抄录原作上明李东阳第二个跋对画面内容描写的部分。然后文接着称:“真本传历既久,自元及明,原委有绪,今已入天府不可复见,其粉本向藏朱大理家,吾及见之,因乞吾友 仇 君实父临摹经岁,毕工纤毫无漏,直可夺天巧,复旧观矣。后之揽者当即以真本视之可也。嘉靖庚子春日,文征明撰并书。”显然文跋在先,仇画在后,且指导了画面。跋中称:“自远而近,自略而详,自郊野以及城市,山则巍然而高, 隤 然 而卑,洼然而空,水则澹然而平, …… ”按此语势李东阳是对整个画面而讲:从郊野到城市,景物由远而近,画中最高的是巍然的高山,最低是洼地和淡然而平的水面。应当注意的是原作画后十三人题跋中,包括李东阳第一个跋都未提到“山”,直到一五一五年李得到此宝日夜把读,才发现画中最高的是山,说明此山是相当隐蔽的,原作画面顶天立地之物是城楼(史载宋城门皆有瓮城,此门无瓮城绝不是城门,也不是只有个门洞的角子门,而是东郊风景区孤立的标志性的城楼。),高而隐蔽之山应在此处。不要忘记在高山句之后李又加了一句“ 隤 然而卑”( 隤 音同颓,指形状没落)“然而卑”更引深为没落之山,即土山,非青石山。其意是:画中最高的是高高的没落土山。原作城楼两侧长满了杂树的正是两座高高的土山,而不是土城墙,(金兵已压境,任何城墙绝不可能长满了杂树)。李东阳遣词准确的诠定此山的位置和形状。而文仇二人误解为:山自然在郊外,开卷是高山,后边是洼地和汴河,把扫墓归来的轿子猜成娶亲的队伍,沿河到大桥(虹桥),城楼自然是与汴河相关的东水门,把原作赵太丞家药铺猜成状元府邸,邻居是药铺,把药铺旁边的大口井猜成水井,把“刘家上色”染坊也画成染坊。既然是上河图,就沿穿城而过的汴河画到西郊金明池,以此懞出画的脉络。以李东阳跋对画面情节描写和道听途说,演绎了画面。足证文、仇二人不但没见过原作,自然也没见到与原作相连的李东阳真跋,并且也没见过什么“稿本”(稿本与真迹应相仿),只不过得到此画题跋和相关资料,以误解其意和道听途说演绎出这文不对题的伪画来。当然青州本不一定是文仇伪造的真迹(苏州片的仿画),但它已清楚的揭示了所有明伪本祖本伪造的来龙去脉。

考文征明:( 1 )一五二三年至一五二六年在北京做翰林待诏,有机会得到清明上河图的题跋及相关资料。( 2 )文征 明的 老师吴宽(进士 礼部尚书与李东阳同殿称臣)曾在大理寺卿朱鹤坡家见到原作并题了跋,且唯一地称此画有“稿本”,文征明应从吴口中得到画面内容和“稿本说”。( 3 )《文征明年表》中有数次为仇英摹清明上河图题跋(今存世仇本多有文跋)。( 4 )此画被苏州片争摹一时,不是文、仇二领袖染指,几坊间匠人决无此影响力。( 5 )文征明的朋友著名文学家王世贞在《 弇 州四部稿续稿》中明确记述:“而 碣 彭孔嘉(年)小楷李文正(李东阳)公记,文征仲(征明)苏书吴文定(宽)公跋,其张著、杨准二跋则寿承(文彭)、休承(文嘉)以小行代之,岂唯出 蘭 ······然不能断其非择端笔也”明确记述文征明及门人伪造了《清明上河图》。以上画卷、年表、书籍三头对案,文征明、仇英伪造《清明上河图》铁证如山。并且历史事实也证明,文、仇当时是书画领袖,如果他们独立创作了仇英本《清明上河图》,苏州片们完全可直写摹仇英,而没必要再写“摹宋、张择端”了(遍布世界的本子多写摹宋张择端),更没必要再抄录李东阳跋了。这就足证仇英本不是独立创作的伪祖本,说明在明朝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已名声显赫,只不过世人不知其真面。二人不打着他的旗号世人就不买帐。他俩才以原作跋文假临摹真伪造了《清明上河图》,苏州片们才照猫画虎做坊式的制做,成百上千,泛滥到世界各地。而张择端原作却一直深藏在皇苑贵胄之密室,使这些李鬼招摇过市,酿成世界范围内的千年混乱。

(三)清朝院本也是伪作

清院本,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绢本,画高 三十五点六厘米 ,长 一千一百五十二厘米 ,青绿山水。

因明伪本早于原作流入清宫,乾隆登基之年( 1736 )由宫廷画家陈枚等所绘,不仅沿用明伪本的脉络,并且具体情节大河、船、娶亲、唱戏、大桥、水门、官宦府邸、药铺门前的水井、染坊等情节也一脉相承,只不过把青绿色减淡,卷首的青山改成矮土丘,在首段画出公驴与母驴踢跳嘶咬,将主人掀翻在地。砖石大桥下的事故船,桅杆已倒,纤绳拴在桥前大树上(原作纤绳是拴在桥下走廊上),纤夫向前拉(原作未向前去拉),船工用蒿杆撑,人们慌乱喝喊着要把船靠到对岸去,躲开激流,避免危险。说明尽管清宫画家没见过原作(六十三年后( 1799 )原作才进宫),且对驴的体态习性、船只构造、航运技术、笔墨技法远逊张择端之精到合理。但与一九七三年前原作两异性驴相遇,桥下船断缆崩舟的罕见情节如此相似(附清院本桥下船图和原作桥下船图)。

清院本虹桥、船

原作虹桥、船

且原作三次出行事故的前两次都惊人的相似,前文已述这绝不是巧合,是明嘉靖到清乾隆二百余年的流传,清人掌握了原作更确切的信息,虽以明伪本的脉络但摒弃其错,以清时名物又 懞 着画了一幅似是而非的《清明上河图》(请注意:乾隆皇帝只加了六玺,题了“绘苑 璚 瑶”四字,并未题清明上河图之名。而“清院本”之名是后世所加),此本下可佐证故宫删掉那头母驴是误删了国宝,上可佐证明伪本是以文字记载假临摹真伪造了《清明上河图》。

(四).赵孟頫题签本也是伪本

此本有纸、绢、册页、手卷,四至五米长不等,二十多公分高,按张择端原作缩小画面,把李东阳跋文改头换面,横题画上,画前伪造赵孟頫题签,今泛滥大江南北。并且在媒体上造舆论,称:“赵孟頫从元宫中偷出张择端原作,送回湖州老家。两百年后此画再现苏州。”、“明后期张择端原作被太监偷出,藏在下水道,被雨水泡烂,今之原作是张择端南渡后又重新画的一本。”原作有两本。这些伪论拙劣至极,不值一驳。显然是 1950 年《清明上河图》原作真面大白后,“苏州片”的青绿山水被揭穿,伪者不甘心,挖空心思在题跋中找缝隙,编造历史,企图搅浑了水以售其奸。

(五) . 伟大成就只属张择端

综上所述,我国宝《清明上河图》只有一卷即北京故宫藏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而遍布世界的不以此本为样板的同名作皆是伪作。如果没有张之原作恐怕元明清至今连“清明上河图”的名字都没有。遗憾的是上海世博会后原作百米电子版《清明上河图》到香港展出时故宫人讲解居然称:“三幅《清明上河图》不过是围绕着同一题材而创作,而不是说后者模仿前者”。换言之,三本分别独立创作共同造就其伟大成就。在上海世博会开幕不久,台北故宫专家接受深圳电视采访时,明确指出《清明上河图》原作在北京故宫。实际这一观点已被世界学界认同,故宫此说岂不是自贬我国宝?!

联系 2006 年故宫院长郑欣淼写说明并亲笔签名,发行 73 年删后没有母驴版本的金版《清明上河图》(附郑欣淼签字图)。 2007 年,故宫前党委书记谭斌写说明,发行 73 年删前有驴版本的金版《清明上河图》(附谭斌说明图); 94 年宣布国宝尾部残缺,故宫接收了《补全卷》,多人为其题跋歌颂其功不可没, 2008 年故宫多人却又称画面完整,但却不废止《补全卷》,国宝仍长着狗尾;有的说是“尖嘴立牛”有的说是“树叉子”,想删则删,想添则添,故宫对中华民族的瑰宝哪里还有敬畏?!

郑欣淼签名的

谭斌签名的

长期以来,正因故宫这种思想的误导,严重影响全民族对我国宝的认知和研究,上海世博会开幕不到十天, 5 月 10 日 《广州日报》竟报出《 < 清明上河图 > 原作在广东?》, 5 月 26 日 《世界新闻报》报出《 < 清明上河图 > 谜团至今未解,原作可能有两幅》。世界各国把唯一的国宝不远万里运到上海向世界展示,作为东道主的国宝却有多幅,且混淆不清,实有失我泱泱文明古国之尊严。

事实很清楚, 就像今天书画市场泛滥的齐白石假画一样,齐白石自己奋斗几十年造就了划时代的成就,之后那些伪者为牟利跟风伪造。这些伪品无论从笔墨技法和神韵都亵渎了齐白石的原作。而绝不是这些伪作和齐的原作共同造就了齐白石的成就。这和五百年前明代伪造《清明上河图》是同出一理。只不过他们没见到原作,借世人不知其真面,捕风捉影的 懞 造,蒙人骗钱,沽名钓誉。再打个比喻,假如我们今天以《清院本》为脉络再画一幅开着汽车进城、上河的“清明上河图”,五百年后的子孙们如不以宋画、宋绢、宋时名物,不以清明祭扫的主题辩证的研究我国宝,岂不还要得出:“清明上河图伟大成就是宋本、明本、清本、二十一世纪本四本共同造就的”笑话来!?

二、兰亭序

《兰亭序》自唐太宗推崇弘扬,当年没有照相、印刷,并且他又把原迹殉葬,世间只能凭他生前主持的摹本传承。而这些摹书人因学养不一所摹出的兰亭虽与王羲之字迹相像,但其精神却各有千秋。当时唐太宗把最接近原迹之本钤“贞观”印藏于内府,其他本子分赐太子、诸王、重臣。因此,从唐太宗当时流传后世的兰亭序就是字迹相像却精神不一的祖本,再经宋元明清的翻摹改篡,自然使《兰亭序》精神万千。这些本子与王羲之流传的其他书迹或有出入,因此引出宋元明清围绕孰远孰近、孰真孰伪的千年聚讼。而到清后期,阮元、李文田至我辈郭沫若等人提出王羲之时代行书字体尚未形成,“必须有隶书笔意而后可”;认为晋朝石崇的《金谷诗序》短,王羲之《兰亭序》文长,而梁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释》中摘引的《临河序》无后半部文,认为《兰亭序》后半部为隋唐人伪 讬 ;文章的前后思想矛盾,进而称王羲之根本就没写过兰亭序,完全是后世所伪(可查《金谷诗序》和刘孝标摘引的《临河序》)。使聚讼的性质升了级,怀疑到作者王羲之。虽经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论辩,但至今仍有类似议论。为此再作如下论述:

( 1 )王羲之到唐太宗时仅三百年,他以帝王之力搜集王羲之法书三千多纸,其“行书二百四十纸”。并且,唐太宗怎么得到《兰亭序》,当朝宰相阎立本画了《萧翼 賺 兰亭图》。开元何延之有《兰亭记》专著。这图文皆可佐证实有此事。

( 2 )汉代发明了造纸,中国文字由用刀刻在硬物上,变为用毛笔写在纸上,文字书写一大变革。南朝的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中称:“行书为汉末颍川刘德升发明,钟繇、胡昭二人皆学于德升。”今从西域出土的魏晋简牍,楷、行、草皆有。并且,唐张怀瓘、孙过庭等皆有记述:王羲之尤善草隶、八分、飞白、章行“备精诸体,自成一家”,并且王献之、谢安等一代人也都有行书传世,说明王羲之时行书已通行天下。正是他顺应了历史的需要,以龙跳虎卧之精神创立了行书的里程碑,因此,行书的兰亭序(而不是其他书体)才被唐太宗奉为“天下第一书”,其本人被奉为书圣。

( 3 )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所称:“王右军得人以《兰亭集序》方《金谷诗序》,又以已敌石崇,甚有欣色。”仅二十五字,首先证明王羲之写了《兰亭序》。其文意是:有人用王羲之的《兰亭序》和上一代高官巨富石崇的《金谷诗序》相媲美,王羲之感到欣慰。《世说新语》全书都是以世传的只言片事,来表现一节历史,而不是专写《兰亭序》和王羲之历史的。而刘孝标为此书做的注释摘引了《兰亭序》,不可能把《兰亭序》全文抄录。所以,不能把刘的摘引当作《兰亭序》的全文。至于说《兰亭序》的后半部对人生感叹流露的老庄思想与前文矛盾,实际魏晋隋唐此类文章包括《金谷诗序》都有此思想倾向,是当时的文风使然。

( 4 )《圣教序》是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为玄奘翻译经卷写的序言,加之唐高宗李治等文近两千字。怀仁以宫中收藏的王羲之行书真迹包括兰亭序,集摹此序,二十四年摹成,咸亨三年由数名巨卿把关润色,刊刻成碑,在当时是天下一大盛事。其全篇两千来字,字迹风神,一人手笔浑然天成,世所公认是王羲之行书的样板。(附丰刻、冯摹、定武和圣教序图),


圣教序


如果兰亭序是他人所伪,三百多字即便是王献之所书,也会破坏《圣教序》通篇的气韵。

( 5 )自王羲之之后历代书法大家,无论是虞世南、褚遂良、黄庭坚、米芾、赵孟頫、文征明、康有为还是我辈的郭沫若、启功,他们都由《兰亭序》启蒙,但他们所有的临、仿和创造的《兰亭序》没有一卷能超过明丰坊按神龙原帖所摹的冯承素本。一千七百年的历史验证了唐太宗的决断是英明正确的,《兰亭序》无愧为天下第一书,王羲之无愧为书圣。

以上无论从字体、气韵、篇幅、思想、史实都铁的证明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个字的兰亭序确实有,并确实是王羲之所书。而丰刻神龙是当今最接近王羲之原迹的国之重宝。

然为什么在清末兰亭聚讼出现升级,其原因是乾隆把冯承素本刻入八柱取代了千年来第一的定武石刻。世传摹于王羲之原作,下真迹一等。世人承认它超过所有兰亭,可是它与王羲之传世的其他行书比较,行笔偏慢,锋芒嫌露,软媚。欠缺爽利的雄强之气,但却不知此本是明丰坊所伪,因此才绕过唐时编撰对王羲之和《兰亭序》确凿记述的《晋书》等史料,千方百计的在唐以前《世说新语》和刘孝标的注释中寻找缝隙,才出现了这二百多年的升级聚讼。实践证明,正是清李文田和我辈郭沫若等人的出发点有误,非但未深究冯承素本的伪造,相反却怀疑作者王羲之,掀起错误的论争,自然得出错误的结论。千年历史已明证历代的争讼不但无损于《兰亭序》和王羲之,相反却使我国宝和书圣愈加璀璨辉煌。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应不辜负伟大时代,对同诞生于明媚春光的照耀整个世界的,而五百年前同遭伪篡的两中华重宝,要明辨真伪,绝不再做溥仪鱼目混珠的蠢事,罢黜谬误,彻底扫除其千年迷雾,向后世交一笔明白帐,昭告天下,让全人类知其伟大辉煌面目,维护我文明古国之尊严,才无愧为炎黄子孙。

 

电子邮件:炎黄轩

                  【友情链接】

北京故宫博物院 雅虎 胤网 凤凰网 孔夫子旧书网
台北故宫博物院 搜狐 新浪 大公报 中国艺术品网
荣宝斋 新华网 人民网 中国艺术品 渤海新闻网
中国天气        

 

 

 

 


炎黄轩地址:唐山路北区北新西道桥西  电话:0315-2320439 邮编:063000

关于本网站的问题或建议,请与炎黄轩 联系。
版权所有(C) 2004 唐山炎黄轩 冀ICP备05012084号